《賽馬會理大真人圖書網絡》(真人圖書網)乃科研項目,由大學及社區夥伴合作營運,旨在探討如何支援學界及公衆深入瞭解各類真實故事,促進社會聯繫及共融。計劃包括多類活動,例如研讀網上資訊、出席工作坊、撰寫讀後感等等。此研究通過香港理工大學研究委員會人類實驗對象操守小組委員會審核(編號:HSEARS20180302004)。基本資料政策如下: a) 計劃所收集個人資料將會絕對保密及用作: 確認閣下的身份、處理閣下的申請、回答閣下的查詢 、發送與本計劃有關的活動資訊 、與行政及學術有關的用途;b) 本計劃絕不會向外披露閣下任何個人資料,也會採取適當的步驟以防止閣下提供的個人資料被不當使用、遺失,未經授權存取、披露或更改破壞。任何人違反條例,均會受到法律追究或處分;c) 研究活動所收集到的個人資料會在研究完成後的三年内將會完全銷毀。如您對這項研究有任何查詢,您可以聯絡這項研究的首席研究員陳智達博士(電話:34003682;電郵:chitat.chan@polyu.edu.hk)。您也可以書面形式聯絡香港理工大學人類實驗對象操守小組委員會秘書莫小姐(Miss Cherrie Mok)提出查詢。 閣下在使用或提供任何資料前,請小心閱讀以下意向聲明:
閣下已年滿十六歲。
閣下明白有可能會被邀請參與計劃中的活動,例如研讀網上資訊、出席工作坊、 分享個人故事等等。
閣下明白有可能被邀請填寫網上問卷。
閣下在使用本網站或其部份服務前,可能會被要求提供額外的個人資料,包括姓名、登入用戶名稱和密碼、電話號碼、性別、職業、教育程度以及電郵地址等等。
閣下會採取必需的步驟以確保未獲授權者不會得到閣下之用戶名稱和密碼。
閣下明白參與此研究項目是自願的。如選擇參與此研究,亦可以隨時退出研究;如選擇不參與或退出此研究,閣下不會因此而負上任何責任。
按照香港的個人資料(私隱)條例,閣下可要求查閱由本網站收集閣下的個人資料和要求從本網站的資料庫更正或刪除閣下的個人資料。閣下須以書面形式透過電郵向真人圖書網管理員(admin@humans.asia)提出上述要求。
余在思(Jonathan),神學畢業後在教會工作十年,後來開始兼職教書的旅程,先後在各大專院校任教社會科學和社會設計等科目。自小喜歡書法,Jonathan平常也勤於練習,曾與不同的藝術家、團體合作,年前出版了《文字燒》字帖。
《文字燒》字帖,靈感源於2019年的社會事件,Jonathan在街頭看到一些合成的新字,並猜想其中意思。後來有機會在大館設立工作坊,Jonathan製作了《文字燒》字帖,向參觀人士特別是外國人,分享傳統書法之餘,也聆聽這些旅港或居港的外國人,對一連串社會事件的回應。Jonathan指出,自己對真實的人的想法感興趣,以藝術和出版作為媒介,跟不同的人連結。
目睹社會事件帶來的創傷,Jonathan希望建立一個空間,讓人學習書法或見面相聚,在急速而紛亂的大環境下,仍能耕耘清淨的心田,遂於2020年成立「陋室」工作室。在真人茶座,Jonathan分享了學員在陋室寫書法的相片,其中一位是因疫情而失業的空中服務員。Jonathan希望透過書法認識社會不同階層的人,了解他們的故事,無奈疫情期間學員都戴上口罩,即使能親身接觸,但戴上口罩後認不到樣子,始終有距離。Jonathan慨嘆,成立「陋室」本想增加人與人的連結,現在唯有請學員喝茶看一看他們的樣子;同時亦思考到社會變化如此巨大,人也在適應此變化,何謂true self是值得探討的課題。
另一張分享的相片,是「社區文化發展中心」的牌匾,這八個書法字是Jonathan所寫的。近年不少人關心香港招牌的消息,招牌為一本土的文化藝術形式,Jonathan有幸能有此合作,自己的墨寶有機會常常被人看見。最後一張分享的相片,Jonathan在一北角活動中設立工作坊,讓人結合北角社區特色來寫書法。「由studio的成立,到與人接觸,和舉辦各種社會性的書法活動,體驗到社會的變遷,是自己這一兩年研究和觀察的方向。」
Jonathan喜歡書法,因為自己是慢熱的人,書法也是很慢的事,日日練習書法就如運動員,最後只爭零點零幾秒,這些進步常人無法察覺,卻是年年月月累積出來的功力。書法有助修心養性,研究顯示只需按字帖寫字,心情已經得以紓緩;然而Jonathan更喜歡書法裏的觀察,在臨摹著名書法家字帖之時就是觀察,「臨摹字帖的過程好特別,首先要觀察,然後理解到,但不代表寫得到,從觀察到實踐,中間有很多gap。在書法裏,我無法幫助學員實踐,我只能從旁提點,必須是學員自己從實踐和經驗中得到啟發。」即使Jonathan示範了,學員也不能立即寫到,需要「學員自己一筆一墨去練習去體會,過程中對自己認識更多,學員未必立即寫到很美麗的字,但過程中的理解更為重要,透過年月的練習,最終會寫得漂亮」。Jonathan指出,人們慣了硬筆字的寫法,寫毛筆字意味著改變長年的習慣,是故更需要時間去練習,而「這種慢,可以令我們專注,在急促轉變的世代,更需要專注去思考,思考又牽涉到觀察,而專注和觀察是透過書法可以培養的。」
教導書法,也讓Jonathan認識自己。看到不太進取的前空姐,過著不一定要達到什麼成就的生活,啟發Jonathan反思在這社會環境下,生活的意義是什麼。對Jonathan來說,從來沒有很喜歡或厭惡香港,反而重要的是如何在變化當中,找到資源讓自己過得好玩。
到故事交換故事的環節,Hoyee表示最近與小孩一起填顏色,感到填色的過程也能令自己平靜。Chitat感到深刻的是嘉賓的神學背景,Jonathan表示自己在人群中不太自在,當傳道會很受會眾的尊重,但自己反而想以較平等的方式與人相處和分享知識;同時Jonathan表示即使行業變了,但召命不變,只是不同形態的事奉。Lik表示自己學了mindfulness後也靜心了,提問寫書法與mindfulness是否類似?Jonathan表示兩者的確有相似,只是坊間已有不少mindfulness的課程和工作坊,但書法則不多,而且書法乃技藝,除了靜心也是對優雅的追求,會令自己更明亮。Chitat問現時的工作與召命有何關係?Jonathan指跟隨基督,重要的是道成肉身,即落地的生活,信徒以基督作為榜樣,Jonathan明白到要多照顧底層的人,基督做的也包括打破文化上的隔閡和指責,這些工作可能是很隱藏的,就像福音書裏有寫耶穌做了神蹟後不要宣揚,所以Jonathan默默做這些工作,認為自己仍然呼應當傳道的召命。
撰文:劉劍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