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mans.asia 由真人網絡推動
聯絡我們 捐款支持
Wefoto
聯絡我們 捐款支持

故事

‹ 去主題頁 ‹ 回到故事頁

簡邁豪 Michael

頁面建立日期
2019.06.03

頁面更新日期
2023.12.03

×

預約會見


! [姓名] * 必須填寫


! [電郵地址] * 必須填寫 ! [電郵地址] 請填寫有效電郵

! [聯絡電話] * 必須填寫 ! [聯絡電話] 請填寫有效聯絡電話


! [組織] * 必須填寫


! [開始會見日期及時間] * 必須填寫

! [結束會見日期及時間] * 必須填寫
! 開始日期及時間不能在結束日期及時間之後 ! 開始日期必須在目前日期或之後


! [預計參與人數] * 必須填寫


! [地點] * 必須填寫


你已成功提交預約會見,我們將會盡快處理您的申請。
×

回應/補充

* 必須填寫


! [姓名] * 必須填寫


! [電郵] * 必須填寫


! [網址] * 必須填寫

! [我有以下回應/補充] * 必須填寫

選擇附件 更改 刪除
(最多可上傳10個附件,總附件大小不得超過100MB。)
! [出了點問題,請再試一次。]
! [附件上傳超過了最大附件數量。]
! [上傳的附件超過100MB的大小上限。]


你已成功提交你的回應/補充。

我是一名混血裔香港人

Adobe Flash Player Loading ...

學習本地文化的開端

在香港,一副外國人臉孔,操得一口流利廣東話的人不少見,然而每個故事書都是獨特,學習當地文化的經歷也令人聽得津津有味,故事主人翁便是其中一本。 

Michael就讀的是一所非華語學生的指定學校,當中有超過九成學生是少數族裔,而其餘則是本地華人學生。他提及當年是剛實施全民以中文作為主要學習語言,那年剛好是他升讀小一。Michael憶述當年小一, 小二的默書和考試不合格,「個陣幾乎日日去請教利東街嘅街坊,涼茶鋪呀,停車場職員呀, 保安呀個啲,佢地都好肯教你睇中文字講中文  ,姨姨仲會俾涼茶我飲。」除了向鄰舍不恥下問,小時候的居住環境更巧合地讓他有更多接觸中文的機會。「個陣住唐樓,舊屋接收電視嘅天線訊號成日唔穩定,接收唔到我平時睇開既英文台,無得揀之下轉左去睇三色台,卡通片係寵物小精靈,我當時好中意睇皆大歡喜, 無頭東宮呢啲劇集,覺得咁樣學中文都幾有趣。」後來Michael升上小三,有一次的中文寫作考試,他忽然對自己看到的中文字再不感到陌生,他形容當下的感覺似是「開竅」,成績突飛猛進。Michael自覺十分幸運,學習過程能結集「地利」跟「人和」。 

提起灣仔利東街。利東街是Michael成長的地方,雖然早於十年前因市區重建計劃而被迫遷離,而直到現在卻是他認為最有紀念價值的地方。最讓他懷念的就是街坊精神,鄰舍關係亦是樂也融融,不分你我。Michael又憶起當年被迫遷前與街坊相處的情境:「即將拆既時候街坊精神更加明顯, 個陣啲人係街邊度打邊爐呀, 搞聚會呀!」他更以建築裝飾比喻鄰舍關係,而這些畫面亦是逐漸建構成他身份的重要部份:「 因為利東街係兩排既唐樓咁架嘛, 咁個陣又會搞類似Art Installation既野, 佢將尼龍繩將兩排樓連埋一齊咁樣,好似象徵我地嘅連繫,宜家諗起可能都係漸漸建立我身份嘅其中一樣野。」  

少數族裔與本地華人,河水不犯井水 

然而,給少數族裔的挑戰接腫而來。Michael繼續升上非華語中學,學生主要有三類學生: 少數族裔﹑本地人及新來港內地人,教學模式是將學生分為中文部及英文部獨立施教,而他形容是「河水不犯井水」,部與部之間甚少有溝通的機會。而Michael面對最大的挑戰是在預科。在中五考試後,由原本每班四十名的少數族裔學生,最後只有約四至六人能原校升讀。因此學校會安排原本屬於英文部的少數族裔學生和由其他學校轉來的學生融入中文部。問到轉部對他的影響和感受,他表示這是人生一個轉捩點。「以往會較為active,但因同華語學生有文化差異問題所以覺得好難表達自己,我地就會變得沉默; 而且兩部本身嘅學習模式都好唔同,英文部比較著重應用實踐,大多以表演,如戲劇方式來學習,而中文部雖然學習氣氛會好啲,因為大部份時間要求你坐定定溫書,考試都會習慣有model answer,但英文部學生好抗拒咁樣。」 

努力成為華人眼中的『自己人』

當時亦有一事令他更明白兩個文化之間的差異。「個陣要預備謝師宴,而係過程中自己同埋其他少數族裔對計劃有意見,於是我就搵華人學生嘅領袖溝通,但可能係溝通或文化問題,對方覺得我令佢"無面子",最後不和收場。」這一次的經驗讓他開始提醒自己與人溝通時也要留意對方社會文化,才能避免誤會。升上大專後,Michael逐漸體會到會講中文不等於能融入到華人社會。「個陣無乜聽過廣東歌,亦無上連登,人地會覺得你唔係同佢地一伙。」正因經歷過由文化差異惹來的誤會,同輩的拒絕,讓他發現自己有需要一點一點的將香港廣東文化融入自己生活中,因此他決定入鄉隨俗,學習成為朋輩中的「自己人」,漸漸與華人溝通時「同聲同氣」。 

雖操多種語言,但從前自覺是『外國人』 

問到他日常生活主要用的語言,他卻說是因應情況,「如果得我同阿媽既話,因為阿媽嘅菲律賓話係非常流利,佢亦對呢種語言覺得好驕傲,所以佢會同我同細佬講菲律賓話,但若果爸爸在場就會講英文,英文係橋樑。但我所謂第一個語言係英文,我都會同人講我係native speaker, 但作為香港人呢個身份,就會象徵式咁樣去形容自己既母語係香港既英文,同埋香港既廣東話。」Michael描述有試過真的會一天用上四種語言「記得有一次係跳樓既案發現場,有個外國人問發生咩事,我就用左英文答,跟住隔離有幾個師奶用廣東話講野,大家就一齊討論,後來有個菲律賓人黎到,就講左菲律賓話,跟住之後仲有一個講普通話既又講埋一份,結果大家焦點就去左我度。」他又提及自己學習語言的歷程「小時候主要係講英文,但到幼稚園開始識講菲律賓話,到小三突然「開竅」講中文,然後到中學就學到普通話同埋少少法文。」一開首他介紹自己是「混血裔香港人」,然而在那麼多種語境下,Michael坦承其實並非從小便這樣形容自己,「特別係因為一路都係少數族裔,係香港嘅非華裔社群成長,會讀非華語學生指定學校,大家個環境都會有個共識我地係外國人身份,幼稚園小學中學都會有呢個感覺,即係讀緊少數族裔指定學校既期間,會標籤香港既華人會係「本地人」,我地就會係「外國人。」 

參與社會運動,從此轉換身份標籤 

「我諗個轉捩點係我大學嘅時候發生,咁當時就發生左雨傘運動,當時係突然成個人投入香港一個好核心既問題,覺得係挑戰左我既身份,發現左香港人一向嘅核心價值係做返自己,努力工作,就係獅子山下嘅精神,都係呢個群組入面。」追問之下,運動中有些畫面令Michael更確定自己身份「係電視上見到發放第一輪催淚彈,正式宣佈雨傘運動開始,呢個畫面好震撼,於是第二日諗都無諗就同朋友去左前線個度坐,當時覺得自己係一個學生,有責任去守護呢個家園,同時發現自己原來係非常愛呢個地方,只不過一路成長嘅環境condition左我係一個外國人。」 

確立身份帶來具體行動,致力將副學士課程推介予本地學生 

Michael憶述當時雨傘運動的畫面:「當時香港進入左黑暗時期,我著到好punk,企到一個同前方警察只係隔一個鐵馬既距離,個一刻我覺得自己已經豁左出去,其實無諗過香港會發生咁危險既事,會受到政權打壓,面對政權既時候,如果唔挺身而出,平平淡淡既生活係會無左,會成為一個奴隸,我接受唔到呢樣野。而作為一個學生,係香港呢個社群入面我覺得我係最輸得起個個,所以係我既責任,有骨氣去守護我既家園。」在雨傘運動過後,亦有留下不少美好的回憶,更強化了他對於承認自己是香港人這個身份的重要性,同時不會再認為自己是外國人。 

當意識到自己是個香港人之後,他便認為自己應該做得更多,貢獻這個社會「「我覺得最大做到既貢獻係我一直都做緊關於升學外展既計劃,就係中學生臨近中六畢業既時候,我會搵佢地,同佢地做一啲同升學輔導有關嘅諮詢,會搞一啲校園嘅talk,最大嘅目標係帶來一個希望既訊息,就係公開考試失足既話都仲有好多唔同既渠道係可以幫你繼續夢想。」同時他都希望盡力照顧面對升學困難的少數族裔年輕人,「可能因為大家都係少數族裔,知道個文化係點樣溝通,其實有好多係我親眼見到,都係一啲多才多藝既小朋友,只係升學訊息唔夠廣全,所以先會唔係好發展到自己既潛能,想話俾佢地其實我地有好多唔同既方法可以達到夢想。」 

一路走來,並非如魚得水,但仍推己及人

在城市大學取得市場營銷碩士學位的Michael,事實上在中學畢業後也並非一直都如魚得水。由於成績未如理想,唯有升讀副學士。同時,他看到本地學生因升學問題最終踏上不歸路,因此於數年前,Michael發起了一個計劃: Bestfriends for Further Education ,希望以過來人身份積極將副學士課程推介予本地學生,尤其是非華語學生,旨在令更多的少數族裔不會因學歷不足而埋沒才能,繼而進軍各種各樣專業行業,真正融入大眾。或許Michael當初實行計劃也不知道自己有甚麼特別之處,但或者正如他所說「有一顆衝動既心」,或者也因為自己也切身經歷過在應付考試時所面對的龐大壓力,那份對於前路的迷惘,令他能設身處地幫助一眾畢業生。他分享一次觸目驚心的助人經歷,「有一個學生,佢當日放榜之後,我就打俾佢問佢點樣,發現原來佢中文科失手,其實佢係一個本地華人學生,我知道佢對文學有興趣,我就建議佢其實可以讀一啲同英文有關既副學士課程,我同佢講我自己都係靠呢個途徑去升返本地既香港大學,係真係有效,值得一試。」經過一輪勸導,Michael終於勸服該學生報讀副學士,最後更成功升上香港大學。Michael繼續說道:「佢之後同我講返,我打俾佢個日其實佢已經係天台個度,佢意味住自己可能會做啲唔好嘅嘢。」一句問候,一個陪伴,力量可以很大,那影響可能連自己也意想不到。 

何謂『香港人』

對於香港人的定義,Michael認為有三個條件:「個人永久居留嘅地方係香港,呢個係第一樣野;然後就係有盡到市民既責任,投票,交稅,投入呢個社會; 第三樣係你有為呢個社會貢獻,但呢個係一個理想嘅條件,係可有可無。」而Michael認為語言不是關鍵:「如果淨係講香港呢個身份,語言未必係關鍵,可以你係講緊非洲某個地區既土語,或者講阿拉伯話,南亞裔嘅是但一個話,你都可以係一個香港人。」至於價值觀,他認為這只是一個影響的因素:「首先你要認為自己係香港人,對呢個地方有歸屬感,接受當地既價值觀,同埋同呢個地方本身有較高程度上既聯繫同投入。」提到香港核心價值,Michael認為是獅子山下這份精神:「大家勤力做嘢,做好自己,養家,服務社群,互相守望。宜家會顯啲,以前就比較係自己勤力,宜家係攜手合作,為呢個社會去做返啲嘢。」 

被問到認為剛才所提及香港人的特質「勤力,互相守望」是否也包括香港警察和政府高官,他們是否也是香港人,Michael似乎心中早有答案:「他們的確都係香港人,頭先講既價值觀係你對呢個社會有個種心,守護家園,我覺得佢地既立場都係從個方面出發,佢地都係想守護呢個家園,如果係一個政治既層面,兩邊建制同泛民其實佢地都係從一個偉大既理念,服務社會,只不過大家方法同理想係唔同,所以兩邊都值得去尊重,如果兩邊都係正人君子,我覺得都要尊重佢既言論自由,但如果你去選擇其中一個身份,只係為左做而做,咁我會覺得你係一個無靈魂既人,係一個壞左既人,你去選擇政治取態既時候,真係知道點解自己要咁樣做,所以投票之前要做好哂自己既研究。」 

讓多元繼續流動

現時Michael繼續活躍於不同的公開活動,如擔任主持,藝術表演等。對於回顧自己一開始遇到學習困難,克服語言障礙後又體會到文化和社會運動對身份的衝擊,一路走來他亦有過不少疑惑「作為一個非華裔人士是否真的可以做到百分百香港人?」他分享著在香港生活的有趣時刻:「有時候同華裔朋友傾偈,我會唔記得左自己係非華裔人士,然後照鏡既時候真係嚇親。又有陣時見到非華裔人士佢地識講廣東話, 跟住就會覺得佢地好犀利,但後來醒起其實我自己都係咁。」但現在細心回顧及觀察身邊的人,Michael說雖然自己的背景和大部份的香港人不同,樣貌也不同,但也無礙他成為香港的一份子。 

無論人們來自什麼地方,只要大家不分彼此,人人都可以成為『好朋友』  

Michael希望人的距離不受地域身份所限。在一次外國記者協會的活動上,Michael認識了兩位來自不同國家的朋友,用投映機將當刻拍下來紀念。Michael觀察到其實很多來自不同地方的人來到香港定居,成為香港人。對他而言,無論人們來自什麼地方,只要大家不分彼此,人人都可以成為「好朋友」。他常提到一句歌詞:「放開彼此心中矛盾理想一起去追」,他希望透過友誼力量去發揮從前的本土獅子山下精神,化解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學懂接受和欣賞彼此獨特之處,讓社會一路前進。 

 

 

 

 

撰文:劉藹玲 

book-story.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