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馬會理大真人圖書網絡》(真人圖書網)乃科研項目,由大學及社區夥伴合作營運,旨在探討如何支援學界及公衆深入瞭解各類真實故事,促進社會聯繫及共融。計劃包括多類活動,例如研讀網上資訊、出席工作坊、撰寫讀後感等等。此研究通過香港理工大學研究委員會人類實驗對象操守小組委員會審核(編號:HSEARS20180302004)。基本資料政策如下: a) 計劃所收集個人資料將會絕對保密及用作: 確認閣下的身份、處理閣下的申請、回答閣下的查詢 、發送與本計劃有關的活動資訊 、與行政及學術有關的用途;b) 本計劃絕不會向外披露閣下任何個人資料,也會採取適當的步驟以防止閣下提供的個人資料被不當使用、遺失,未經授權存取、披露或更改破壞。任何人違反條例,均會受到法律追究或處分;c) 研究活動所收集到的個人資料會在研究完成後的三年内將會完全銷毀。如您對這項研究有任何查詢,您可以聯絡這項研究的首席研究員陳智達博士(電話:34003682;電郵:chitat.chan@polyu.edu.hk)。您也可以書面形式聯絡香港理工大學人類實驗對象操守小組委員會秘書莫小姐(Miss Cherrie Mok)提出查詢。 閣下在使用或提供任何資料前,請小心閱讀以下意向聲明:
閣下已年滿十六歲。
閣下明白有可能會被邀請參與計劃中的活動,例如研讀網上資訊、出席工作坊、 分享個人故事等等。
閣下明白有可能被邀請填寫網上問卷。
閣下在使用本網站或其部份服務前,可能會被要求提供額外的個人資料,包括姓名、登入用戶名稱和密碼、電話號碼、性別、職業、教育程度以及電郵地址等等。
閣下會採取必需的步驟以確保未獲授權者不會得到閣下之用戶名稱和密碼。
閣下明白參與此研究項目是自願的。如選擇參與此研究,亦可以隨時退出研究;如選擇不參與或退出此研究,閣下不會因此而負上任何責任。
按照香港的個人資料(私隱)條例,閣下可要求查閱由本網站收集閣下的個人資料和要求從本網站的資料庫更正或刪除閣下的個人資料。閣下須以書面形式透過電郵向真人圖書網管理員(admin@humans.asia)提出上述要求。
果果媽媽是兒童心臟基金會的義工,兩歲半女兒果果患上先天心臟病和腸塞,出生至今先後做過三次手術。疫情期間媽媽難免緊張和擔心,已經兩三個月沒有帶果果外出,亦盡量延後覆診。
有限空間fashion show
果果媽媽對女兒的疼愛,從懷孕時已經開始。常跟胎兒聊天,為她起一個有趣的乳名「果果」,取其意為涼(梁)果;懷孕二十週得知胎兒患有先天心臟病,即使未知出生後情況如何,也跟丈夫決定要帶她來到這個世界,只因「她是我們的女兒,怎能不要她呢?」
疫情期間悶在家,媽媽更為女兒在家辦一個fashion show,教女兒如何「行天橋、擺甫士」,玩得開心,「在有限空間以內令她健康開心地成長,比起擔驚受怕什麼也不做來得重要」。
「好抵做」的媽媽,現在已享有成果
果果媽媽說她和丈夫的堅持,是有「成果」的,「她不只一個小朋友來到我地屋企,佢做左好多amazing的野」。原來疫情期間媽媽在家工作,有一次果果特意來到房間探望媽媽,並對已超時工作的媽媽說:「媽媽,你唞下先啦」。兩歲半已經懂得提醒媽媽要work life balance,怪不得果果媽媽說自己「真係好抵」。
而這些成果的背後,其實也是媽媽種下的善因。果果出生後,媽媽常提點女兒:「要照顧自己的身體,因為你有心臟病,你要知道自己能力的邊際,你要照顧自己,不要揀飲擇食」。
回望過去,果果媽媽得知胎兒的病後徬徨無助,幸得基金會的家長幫忙渡過難關;現在果果媽媽也擔任義工,為有需要傾訴的家長提供支援。果果媽媽強調自己只是分享經驗,基金會對大家的幫助更大:曾聽說三、四十年前基金會的成員積極募款,為公立醫院添置儀器,這些儀器仍惠及現在這一代的小朋友。
佢的生活有我,我的生活有佢
在故事交換故事環節,不少參加者踴躍發言。Winky欣賞嘉賓果果媽媽主動去尋找各種資源;Andy Fung回想起媽媽憶述如何照顧還是嬰孩便出入ICU(深切治療部)的自己;Kimling指嘉賓教導女兒要照顧自己,而不是像主流價值般一味力爭上游,十分難得;Hoyee也回想出生時心臟也有毛病,父母沒有要求自己贏在起跑線,也學習到要照顧自己;Andy Lau欣賞嘉賓轉化心情的能力。
Carmen問嘉賓有何內心聲音,讓她堅持照顧果果?「我係佢阿媽,佢揀我做佢媽媽,所以佢出現在我們家。我揀左佢,帶佢來到這個世界,我們是缺一不可的。我們要一齊,同心合力才能過到個難關。佢的生活有我,我的生活有佢。」
果果媽媽的一席話,提醒我們把小孩帶來這個世界的初心:「女兒開開心心,發展到自己鍾意的野,享受屋企人之間的愛。」
撰文:劉劍玲